毛浴古镇,是巴中通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
这里三面环水,北依鸡子顶山,以一座半岛的地貌静卧在巴中通江县东南部大通江河与圆池河的交汇处。
摄影 | 那风
在古时,这里因两河交汇形似龙舌,故名“龙舍坝”。
后因沿岸芭茅丛生,便更名“茅峪”,十九世纪中期更名“毛峪”。
清咸丰年间根据三面环水的特殊地形,改名为“毛浴镇”沿用至今。
摄影 | XuAnsilia
毛浴古镇明末始设场镇,康熙三年设守备道署,成为军事要塞,后期逐渐发展为棉布丝绸交易中心。
摄影 | 棋子
依水而生毛浴古镇水路达荆湘,陆通秦陕;是古蜀道体系中洋壁道(今陕西洋县至四川通江)的必经之路。
作为曾经川东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古镇内经商贾云集,极为繁荣,有着“小重庆”的美誉。
摄影 | 野草
从高空俯瞰,毛浴镇的半岛地形就是一座天然的水码头。
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毛浴古镇细长的地形也宛如一把锋利的剑,将河道一分为二。
摄影 | 野草
古镇外,一座百余米长的铁索桥架在河道上,连通古镇与外界的连接。
摄影 | 棋子
这座桥至今还是进出古镇的主要通道。
每当有人从上面经过,桥身随着脚步的节奏微微摇晃,仿佛在诉说着古镇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
摄影 | 龙神争霸
随桥走进古镇,就好像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
龙舌街是毛浴古镇的主街,主街呈“鱼骨状”分布全长1800米。
摄影 | 龙神争霸
街道两侧分布着极具特色的川东北建筑群,以穿斗结构,青瓦屋面,红门灰墙,窄开间、长进深。
大多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商铺,上层是住宅。
摄影 | 龙神争霸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此设赤江县苏维埃政府,从此这座山间的小镇里便深深烙印上了红色的记忆,红色文化早已和当地的生活相互交融。
摄影 | 野草
在川陕苏区时期,龙舌主街的上、中、下街,分别又更名为马克思街、恩格斯街、列宁街,串联起了毛浴古镇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
摄影 | 棋子
在主街的两侧,还分布着明代总兵府遗址、毛浴坝会议会址、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
摄影 | 言语天堂
摄影 | XuAnsilia
毛浴古镇与寻常的古镇不同。
这里民居一楼外墙,以及窗框、木门,都被统一刷成了棕红色,屋檐下终年悬挂的不是红灯笼而是随风飞扬的五星红旗。
摄影 | XuAnsilia
而临街商铺的店名,也都取名为“老兵五金”“小红军发屋”“赤江服务站”“红军挂面”等,处处都透露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摄影 | XuAnsilia
在红色文化下,居民们的生活恬淡而自由,遵循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摄影 | 野草
街道内,那一排排晾晒的挂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亮眼的白色,与古镇的那一抹红色碰撞出美丽的色彩。
像这样粮食充足、不被打扰的平静生活,也正是先辈们一直期冀的生活吧。
摄影 | 言语天堂
走到街道的尽头,一座城墙格外引人注目。
摄影 | 那风
这是一座明代遗留下来的古城墙,现存明代城墙遗址,全长1500米,高6.5米,设有嘉靖门、永清门两座城门 。
摄影 | 棋子
城墙上的石刻标语字体很大,文字雕刻力度较深,笔法流畅。
摄影 | 野草
左边的城墙上刻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16字红军训词,而在右边刻上了“实行共产主义!”“打倒国民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等标语口号。
摄影 | 野草
摄影 | 那风
伫立于墙前,凝望着眼前这幅巨大的红军石刻标语,时间在此凝固,思绪不禁飘向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摄影 | 棋子
青石砌成的城墙百年不倒,用红色油漆着色的红军的标语深深烙印在城墙的身体里,赋予了城墙新的灵魂,又承载了一份历史的重量。
摄影 | 野草
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每年都有机关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前来学习参观,重温那段催人奋进的峥嵘岁月。
摄影 | 龙神争霸
漫步在古镇内,周身环绕着的是浓郁的历史革命气息。
摄影 | 言语天堂
红旗漫卷,星火燎原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个踏进古镇的人,让这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镌刻了灵魂的深处。
摄影 |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