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墨律眉山市》程峰写生画集
程 峰 著
装帧设计:福宝印社
出版发行: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品尺寸:380mm×260mm
印 张:21
图 片:133幅
字 数:100千字
制 版:成都幻彩福宝设计有限公司
版 次:2018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8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410-7864-4
定 价:290.00元
程 峰
1948年12月生于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名誉副院长,四川省张大千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原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曾任四川省政协(特邀)委员、成都市锦江区政协委员等。
历史风华的别样呈现
——读程峰写生画集《水韵墨律眉山市》
久远、厚重的历史虽然在岁月的冲刷下有的变得面目模糊,有的变得更加苍老,而有的也变得日益清晰而颇具光彩。对历史的体认,可以是多维度、多领域、多侧面的,譬如通过书籍史料、文物考古、遗迹探寻等,让过往的历史在当下以另一种姿态走进我们的记忆和思考之中。这种在时间刻度中沉淀累积的历史,具有知识性、史料性、辨析性特征,促使我们与先人展开理性的对话。但这种因人而异的历史还原法,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阅读差异和理解误读。我认为,最直观、最具体、最生动的历史复活,却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画笔来再现的。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直接以事件、历史人物作为绘画题材,写出画家心目中的历史形态和形象;一是间接描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曾经生于斯长于斯或埋于斯或活动于斯或遗存于斯的社会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环境场景。于是乎,已逝的历史以另一种存在方式顽固地执着地扎根在这片土壤当中,渗透在山水林石之中,折射出历史风华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的、令人遐思的画卷和光影。这,是我读了程峰先生写生画集《水韵墨律眉山市》的强烈印象。他虽为写生,但所选场景却颇有考究,大多为眉山市历史文化遗存最富特色之处,把几十幅写生画连接起来,几乎就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眉山市简史。我以为,程峰先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有意味的“历史风华写生画”图式,把写生笔触伸向了历史纵深处,使其画作散发出浓浓的史学气息和传递出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
程峰先生的写生画通过题记题款形式,详述眼前之景与过往之史的内在联系,让人们在真实场景中去回望和追忆那段岁月,是系统全面描绘眉山市的历史文化样本。远景楼是眉山标志建筑,于北宋1084年竣工,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列为当时四大名楼。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这就把眼前于2006年重建之楼与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联系起来了,远景楼在画家笔下就不仅仅是实景之楼,而是历史之楼、文化之楼,承载着中国历代风雨和时事变迁,表达了今人对历史的礼敬和怀想之情。细品远景楼画作,其历史符号意义和价值如在目前,彰显出眉山史实文脉的贯通与厚植。《胜迹庄严》以细腻笔触表达了画家对三苏的敬意。《苏坟山》描绘了苏洵及夫人程氏和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场景。《老翁井》记述苏洵夫人程氏逝世,父子三人赶回眉山奔丧,苏洵在此井旁修六角亭,撰有《老翁井铭》:“山起东北,翼为南西。涓涓斯泉,坌溢以弥。敛以为井,可饮万夫。汲者告吾,有叟于斯。里无斯人,将此谓谁。山空寂寥,或啸而嬉。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谁其知之,乃讫遇我。……”表达了苏洵夫妇的恩爱之情。画家特将此井加以描绘,挖掘出背后的历史文化意味和传奇故事,陡然使此山此井有了情感、有了灵气、有了说不尽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程峰先生别有深意的表达。
搜尽奇峰寻文脉,满腔沟壑写华章。程峰的写生画不同于纯粹山川草本的客观摹写,而是将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巧妙运用于写生过程之中,努力探寻一代代历史往事留存积淀在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因子,在历史文化的堆积层中去发现与自然风物高度契合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意味,努力用一笔一划去还原和升华自然与历史共生体。这种写生,需要画家深厚扎实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善于点化润化涵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以为,作为大学教授的程峰先生对此已近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大旺山白塔》写唐代堪舆大师李淳风得道故事;《中岩千佛崖长廊》着力表现唐代石窟艺术;《报恩寺》记述唐代王姓居士为报母恩而建的故事,传递着孝文化的当代价值;《瑞峰古渡》建于宋代,表现了对眉山历史的回望所勾起的内心乡愁;《金峡烟云》传说张献忠于此埋藏有大量贡金而得名,金峡因此具有了历史传说色彩……翻开这本写生集,几乎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有悠久而神秘的故事,它们不同于纯历史画作,也不同于山水花鸟画,而是对历史的记叙,对过往的形象追忆,对曾经消逝的千古风云的当代性再现。这正是这本写生集的独特价值所在。
程峰先生的写生画法颇有趣,用笔看似不讲究,实则是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和历史内涵而采取不同的表现技法,简者一笔带过,繁者精心描绘,山石树木、古桥老屋、亭台楼阁、巨型塑像、阳光流云,甚至小船飞鸟等都依景而绘、视情而设、据史而作,形成了山水不同、笔墨有异、景观生变、技法随形、风物多姿、情绪渲染的写生画风。如《秀丽的平羌三峡》《柳江古镇》《汉阳镇老码头》《青竹神韵》《龙鹄山》等作品各显风韵,别有情趣。《大雅堂》是集唐代诗圣杜甫诗和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法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作为静物摹写,如简单采用照相般技术,或许更为真实,但画家面对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毁于明末清初、2014年重建的赫赫有名的大雅堂,他要深究其历史况味,展现出该堂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其表现视角、繁简处理、线墨运用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内化式表达,尽可能使这幅写生作品与大雅堂相匹配。从中,可见出画家的匠心独运。
程峰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写生画教学与创作,矻矻以求,时时创新,走出了一条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中国画坛的独特路子。这是值得赞赏的艺术追求之路。
李明泉
2017年12月15日于成都百花潭
(李明泉,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作品赏析(三)
绿色佳园 44cm×69cm 2016年
彭山龚家堰水库 44cm×69cm 2016年
象耳寺李白读书台 44cm×69cm 2016年
李密故里 44cm×69cm 2016年
慧光禅院 44cm×69cm 2016年
齐山双佛 44cm×69cm 2016年
泥湾村的刘家大院 44cm×69cm 2016年
武阳古街 44cm×69cm 2016年
江口古镇 44cm×69cm 2016年
瓦屋山远眺 50cm×70cm 2016年
瓦屋山远眺(局部)
泮池 44cm×59cm 2016年
古镇一线天 44cm×118cm 2016年
烈士纪念馆 44cm×59cm 2016年
高庙万顺街小景 45cm×64cm 2016年
古榕相拥的吊脚楼 49cm×140cm 2016年
烟雨柳江 45cm×64cm 2016年
柳江春潮著烟雨 45cm×64cm 2016年
江边的古镇 50cm×70cm 2016年
罾铸院 45cm×64cm 2016年
枕山面江的曾家大院 45cm×64cm 2016年
曾家大院 50cm×105cm 2016年
古镇柳江 50cm×105cm 2016年
槽渔滩 44cm×118cm 2016年
牟家大院 44cm×59cm 2016年
卧伴涛声 44cm×59cm 2016年
周家祠 44cm×59cm 2016年
宫保府 44cm×59cm 2016年
眺望金顶最佳处 50cm×105cm 2016年
风情小镇 50cm×105cm 2016年
复兴村 50cm×105cm 2016年
玉屏山 50cm×105cm 2016年
瑞峰古渡 44cm×69cm 2016年
武庙 42cm×56cm 2016年
眉山古中岩 50cm×198cm 2011年
古井 60cm×84cm 2011年
甘泉寺 50cm×70cm 2016年
叶家祠 45cm×96cm 2016年
天主堂 45cm×64cm 2016年
翳嘶山的老洋房 45cm×64cm 2016年
桥楼子 45cm×96cm 2016年
译文:
烟雨轻舞,
云掠过,史迹吐露。
岁华如许,
瓦屋印传说,
岷江写掌故。
折枝拨雾寻踪,
文脉清清楚楚。
望来路,隐何处?
新笔点染,
好风景,张张美图。
东坡知否?
诗意已还原,
鲜活如香菇。
莫道过往难驻,
惟有尺幅细描,
一瞬永固。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李明泉先生词,清波引读程峰写生画,谢季筠书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