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木偶戏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属四大木偶戏(布袋、提线、杖头和铁线)之一。2010年《木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摇滚木偶〈巴比伦河〉》、《木偶长袖舞》参加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展演展示,获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精粹奖”;软体木偶《传承》、杖头木偶《流动》、人偶组合《绽放》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第三届金狮奖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获“三奖两杯一匾”;
木偶组合《变脸·吐火·书法·耍佛珠》和《木偶长袖舞》代表四川省内江市赴上海参加世博会展演展示,分别在四川展馆和内江展馆开馆日进行精彩演出;《木偶变脸·吐火》参加四川省组织的赴美国“感恩世界——中美友好文化交流”演出,县木偶剧团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为赴美举办2010“文化中国•锦绣四川”系列活动突出贡献单位。2012年4月,《资中木偶》参加央视七台《乡村大世界》节目录制;10月30日,参加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摄制组实地拍摄,并于11月28日在央视4台《远方的家》栏目播出。2013年,资中木偶剧团先后参加上海卫视《中国达人秀》、湖南卫视《奇舞飞扬》和四川卫视《中国正能量》等演出活动;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文化部。2014年,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中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10月,木偶剧团出访日本,成功进行中日民间文化交流。2016年1月至4月,出访迪拜,演出90余场;4月至6月,连续两次参加央视三台“回声嘹亮”、央视七台“美丽乡村快乐行”节目录播工作;11月,参加第四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展演展出和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2017过年七天乐”节目录制。
资中盘破门武术 源于资中县罗泉镇。清乾隆年间,罗泉镇富家子弟刘赣,在蜀中遍访名师,取众家之长,将本地武术与峨眉盘破门派武术融会贯通,独创“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打法,成为资中盘破门武术的开山祖师。至今已历9代,各代弟子在弘扬盘破门武术的过程中,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形成现在独特的资中盘破门武术文化。2010年“盘破门武术”在湖北武当山国际武术节上取得3金3银9铜的不俗成绩。2011年6月,盘破门武术队12人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大赛》,夺得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6枚;8月,24人参加“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比赛,获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19枚。2012年10月30日,盘破门武术参加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摄制组实地拍摄,并于11月28日在央视4台《远方的家》栏目播出。2013年11月,资中盘破门武术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2016年6月,参加“CCTV美丽乡村中国行——走进内江”录播工作。
叶脉画 源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因年久失传。1989年,时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县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孙文光,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古老叶脉画工艺,终获成功。他创作的叶脉画《紫竹观音》,1990年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1997年,他的叶脉画《佛》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展获银奖。2010年“资中叶脉画”先后在“资中之春”、成都、广西南宁、北京等地展览展出作品160件,其中《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获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优秀奖”,《大吉》被北京市农业展览馆收藏。
民间文化活动 有狮灯、龙灯、牛灯、灯会、灯谜、川剧座唱等。龙结镇的“烟花架”、公民镇的舞会、归德镇的“大家唱”、双河镇的“三灯”(狮、龙、牛灯)等传统文化活动全县闻名。此外,还有年俗(大年三十吃团年饭,长辈给晚辈小儿压岁钱,晚上守岁;正月初一起走亲访友,正月十五晚上观花灯,现为焰火晚会),拜“保保”(旧时乡下,担心儿女夭折不好带,给儿女拜个“保保”,也称“干爹”。现在年青人有了孩子,也喜欢拜亲朋好友为“保保”,结干亲家,孩子叫“保保”的少,称“干爹”的多),扫墓、挂亲(清明节前后,长者率后辈儿孙,备祭物至祖先坟前,陈香帛、化纸钱、放鞭炮、铲杂草、培土祭拜,称为“扫墓”;以纸幡插坟头,谓之“挂亲”。机关、学校组织职工和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则是献花圈,缅怀先烈,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端午、中秋(五月初五端午节,县有吃粽子、吃包子、饮雄黄酒的习俗,有的乡镇开展划龙舟、抢鸭子比赛;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家家户户买月饼,自制糍粑,赏月拜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