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索引
AI导览

您好,欢迎访问天府古镇官方网站!

元通古镇吊脚楼古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发布日期:2024-06-19 浏览量:274 字号:【小】【中】【大】
分享到:

元通古镇最早建置于东晋时期,那时叫水渠乡,有1650多年历史。据说兴场时间推前到东汉。这有可能,大邑新场也是场兴东汉。

流经怀远镇的文锦江(即文井江)、流经街子镇的味江和流经安龙镇的泊江,三江在元通镇汇合,故这里也称汇江。再经白马渡,陈家渡、方渡,便汇入崇州西河到新津龙王渡,进入岷江。过去农副资产品主要靠水运,这段30余公里的航道为崇州过去十分重要的水上交通。元通自然成为文井江的重要码头。

元通的称谓,在清光绪《崇庆州志》有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因地居水陆要冲,舟楫往来不断,僧侣商贾聚集,生意兴隆而繁华。宋代时此地圣佛寺的圆通和尚到长安学佛,回来主持,活到99岁。故改原寺名为圆通寺,也称长寿寺。清代改场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意寓“圆和通顺”。在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说是为了书写方便。元通镇的名字确实起了作用,竟然成了我国有名的“铸管之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被派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他的好友陆游正作崇州通判,范成大乘船来游元通镇,并为仅有的四条街道取了“东盛、双凤、麒麟、增福”的美名。范成大就是此时介绍圆通和尚去的长安,后来他把陆游提拔到成都作了参议官。

到明代,这里已“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双凤街广东会馆和其他会馆就是此时所建。元通便有了“小成都”之称,在古镇惜子宫碑文上也有记载。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直至20世纪中期,各会馆已不复存在,广东会馆仅存三段门墙。2009年重新修复后的广东会馆门墙巍峨庄严,颇有气势,也恢复了传统木结构的古戏台。


四川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 © 2024 版权所有. | 蜀ICP备2024082869号-1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科技

官方微信公众号